入伏了,天地间阳气旺,但我们的身体却容易外面热,里面虚。传统养生把这叫做“阳气外浮,阴寒内伏”。
天气热时体内阳气会往体表跑,毛孔随之张开大量出汗,出汗过多则会损耗体内阳气,如此一来,体内反倒出现阳气不足之状况;再加上常爱吃凉东西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寒气容易伤脾胃,一旦脾阳受损,身体运化水湿之能力变弱,就会出现“湿阻中焦”之事,人也就会感觉腹胀、没什么食欲、身体还沉甸甸的、大便黏糊不太顺畅。
如果头伏那十多天没有留意去调养身体,体内的寒湿停留时间长了,有可能就会转化为热邪,或者继续向人体下部扩散,到了秋天的时候,就容易出现关节发凉并且疼痛得很厉害、腹泻反复发作这样的情况,这些都是因为“伏邪”而引发的旧病。
初伏养生关键是“护阳不生火,祛湿不损正”,意思就是用一些辛温的食材疏通阳气,可不能用温热燥补的东西,不然容易加重湿浊或者消耗身体的阴液。
展开剩余75%一、头伏必吃4菜:分层调寒湿
1、嫩姜丝:晨起温脾阳
鲜姜带着辛辣,还有温热的感觉,能进入脾和胃的经络,帮助把胃里的寒气排出去,激发脾的运化功能,脾的阳气需要先被温暖畅通,才能正常运作,运化水谷,把湿气蒸腾掉。
早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,拿5克鲜嫩的姜丝,把它跟热粥搅拌在一起吃,这种嫩姜的辣味不是很强烈,不太容易导致上火的问题,适合经常吃。
2、紫苏叶:透散肌表湿
紫苏味道芳香,性质辛暖,进入肺经和脾经,能宣发肺气、化解肌表的湿浊,能减轻头身沉重感、和改善食欲不佳的情况。
煮面、馄饨时取3片鲜叶放碗底热汤浇烫食用;或紫苏6克+陈皮3克煮水代茶(每日1杯)。
舌红少苔、盗汗者减量,每周2-3次。
3、刀豆:疏通三焦水
刀豆甘温,入胃、肾经能和利三焦水道,改善腹胀、小便不利。
嫩刀豆角去掉筋,接下来切成段,加2片姜清炒;或者用10粒老刀豆籽用纱布包起来炖鲫鱼汤,适合肢冷的人,
务必煮熟,生食易致不适,
4、小茴香苗:暖下焦寒
小茴香是辛温的,进入肾和膀胱经,擅长驱散下焦的寒湿,能缓解小腹冷痛、腰膝酸沉。
嫩苗和寒性豆腐拌着吃;或者熬鲫鱼汤的时候加进去,北方的话,可以拿5克小茴香籽煮水来代替,经常吹空调的人,每周吃2到3次。
四味药一起发挥作用:鲜姜让脾阳上升,紫苏去除体表的湿气,刀豆疏通三焦,茴香温暖肾阳,形成从中焦到上焦再到下焦的祛湿路径。
二、扶阳四误区
1、过量食用: 嫩姜丝每日5克、紫苏叶3-5片足矣,多食易生口疮、燥热。
2、不分体质:舌苔黄厚、咽干痛者暂停,可暂吃苦瓜芯(去籽白瓤)煮水清脾胃热。
3、过度烹饪:嫩姜生嚼佳;紫苏、茴香苗沸水轻烫即可。忌油炸、冰镇少加辛燥料。
4、忽略地域差异:南方湿气重,可以加紫苏;北方干燥用小茴香籽泡水,再加5粒麦冬来平衡干燥的情况。
三、头伏生活配合
晨起温水:慢饮200毫升温水,助胃肠气机启动
午间小憩:11点至13点心经当令时闭目养神15分钟护心阳
黄昏的时候,轻轻地用手掌拍打脊柱旁边两指宽的膀胱经,从肩背到腰,拍20下,帮助阳气上升。
三伏养生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,关键是顺应时节变化。这4种常见的扶阳菜,用它们温和的力量,一层层化解寒湿的阻碍,为身体接下来的调理打下好基础。
发布于:湖北省炒股配资时间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